六年前,原山东省地级莱芜市两区并归济南市管辖。千年古镇,吐丝口镇顺理成为泉城济南的街道办事处。济南素以“四面荷花三面柳”的泉水资源盛名,我对家乡的印象也离不开吐丝口镇的水系。
古镇水系如果从位置上分,可以分为中心水系和外围水系;还可以分为地表水系和地下水系。故乡的山山水水在地理层面属于泰山山脉体系,济南水系似乎也是泰山山脉北麓的体系。因此,莱芜的水脉资源极其丰富,历代莱芜史志均对莱芜泉水有详细记载。
水是儿时生活的美好记忆。喜欢江南的小桥流水、竹林倒影,概与家乡的生活经历潜在相关。水是家乡生活的载体,就像我们血液里终生流淌着家乡的记忆。
中心水系
对古镇水系印象最深的是东街和北街的分界水系——鸭子湾。鸭子湾位于东街村的西北角,宽十几米,长有六七十米。常年绿绿的水,总有几十只灰灰白白的鸭子天天游弋在水面。
鸭子湾分为北湾和南湾,中间有一座拱形石板小桥分割,小桥的两端有两条石板街道连接东街和北街。鸭子湾西岸是北街村村民家的一片树林和闲地,那片树林也是鸭子夜晚的栖息地。鸭子湾南湾东岸一溜儿用宽约一米的石板砌岸,这片石板是千百年来古镇人洗衣、洗被面的重要场所。开春冰融后,众多勤劳的村妇女们就在岸边一溜儿排开,几乎每家都有一个捶打衣服用的木制棒槌,在石块上洗衣洗被,一直延续到对岸落下金黄的秋叶。
鸭子湾不深,最深处也就一人高,夏天也是孩童们天然的泳池。每个夏日傍晚总有十几个懵懂、不谙青春的小孩子放学后在鸭子湾里裸泳,我的狗刨本领就是在鸭子湾练就的。夕阳投射、拱桥影动、绿水绿树,洗衣村妇、游泳的鸭子和孩子构成一幅美好的乡村生活画面。也成为我对古镇的遥远记忆。
鸭子湾北面邻接的水系是黄泥湾,黄泥湾的西岸是东街村的菜地。这块土地因其近似东西北三面环水,当地人都叫“小台湾”。它的西面毗邻北街村的“藕湾”。藕湾相对小一点,长宽各约二三十米,因每年都种植荷藕而得名。夏天满满的一塘荷叶荷花,煞是好看。藕湾是北街村属地,北街村民秋天收荷藕、打荷叶。荷叶卖给顺香斋做酱菜和菜肴的商业外包装。
这里虽然水面小,也是孩子们游泳耍戏的场所,我们那帮孩子们常在两岸抠螃捉蟹,挖一种可以食用的草根,叫茅草根。当然也少不了有调皮小子一个猛子扎到水底,盗条嫩藕瓜远远地潜出水面,水里面洗一下就现场品尝下肚。也总有孩子被村干部告状,回家后遭家长训斥。
到了冬天,鸭子湾和藕湾就成了我们的快乐溜冰场。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天气冷,冰面也厚实。孩子们都找来小木板,让大人们在木板下面布上两条平行的粗铁丝,这样踩在木板上摩擦力极小,作为滑冰板用;也有做成小木凳样的小滑车,木凳下面固定两条铁片,小朋友坐在滑车凳上,前面可以被人拉,后面尚可以被人推;还可以自己拿两个铁签子自行滑行,其乐无穷;也有把自己家的小马扎拿出当作滑冰器具的,只是滑久了很容易损坏,挨骂是免不了的。
无从考证鸭子湾水的来源,想来古镇的几个泉眼及雨水季节的积存是主要原因。另外,藕湾旁边有口深井,小时候见大人们秋天清理完荷藕后,抽井水灌注藕湾。鸭子湾和藕湾的出口是南端的一条小溪,我们叫鸭子沟。鸭子沟由北向南,长约百米,也是东街和北街村的分界河,中间有几座简易石桥连接两个村子的几个贯通的胡同,应了那句歌词“小河弯弯向南流”,小河到了顺香斋第一门市部的东山墙就右拐向西流淌,鸭子沟的水向西流到隅头十字路口就左拐继续南流,流到南街观音堂的古镇排水渠一直到南门外的护城河和南街湾。
外围水系
中心水系里,东街和赵家村之间的分界小河柳沟也是常年水流潺潺。后来九十年代小镇整饬的时候很多中心水系的小河大都挖成了暗渠。再后来鸭子湾、藕湾、鸭子沟就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片片住房。
古镇的外围水系首先是古护城河水系。据赵氏墓碑和出土的秦砖汉瓦考证,口镇始建村于周末,古为齐鲁要道,后为通往济南、博山交会点,俗称口子、口子街。清咸丰年间,古镇人筑四围城墙石寨,称博济寨,石寨开放东西南北四大门,城墙外面有护城河道,常年储水。解放战争期间这里是莱芜战役的主战场,城墙遭毁坏后均已拆除,但是护城河的影子我们还能看到。北护城河在藕湾北面;西护城河在顺香斋酱园东侧;东护城河在大东门小东门附近;南护城河在南门外的深沟,是鸭子沟水的回流处。
护城河水系的外围还有大量水资源温润着千年古镇,东侧的方下河离古镇最近。方下河位于东护城河外围二公里左右,中间是一片政府的鱼苗养殖基地,有八九个诺大的育苗池塘。
方下河也叫林马河,现代城镇规划又称之为龙马河,曾经的鱼池也都被时光填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被纸箱厂污染的林马河现代已经建成为一个整洁的开放式公园河。方下河像一条水玉飘带环绕古镇的东侧和南侧。
方下河有两个源头,主要水源头是古镇的大冶水库,还有个分支源头是陈林水库及陈林山泉水。姥姥家是陈林村,姥姥院子就位于陈林两个水源头的“Y”型交汇处。至今清晰记得,五六岁时候的我穿着补丁短裤攀上姥姥家的矮墙头,望着缓缓汇合南流的河水很认真的想:这些河水最终流到哪里去了呢?河里的小鱼顺水流走是不是永远不能再返回了,我将来要做什么呢?
时光顺水流走,五十年过去了,那个“思想”小男孩的形象如同打上了烙印,挥之不去,现在想来我就是家乡小河的一条小鱼。
图1 吐丝口千年古镇现代林马河两岸
林马河河宽有三四十米,七十年代的林马河清澈见底,河底的沙石块都清晰可见,两个水库的水资源让林马河常年清流不断,沿河还有窄片的沙滩和绿草河沿。这里既是成人放羊放牛的绝佳场所,更是孩子们的娱乐天堂。
暑假里每天都有小孩子在河边嬉戏打闹,在河沿捉鱼、捉螃蟹。其实螃蟹不是捉的,是从河沿土壤的螃蟹窝里抠出来的。螃蟹平时藏在河沿水草下的螃蟹窝里,如果水草下有水泡不断冒出,很大概率就能有收获。抠螃蟹时,手要慢慢从窝口伸进去,并且张开手的虎口,呈中文的“八”字状,一旦摸到硬硬的移动活物就要快速控制螃蟹的两个大蟹钳子,不遵守这个基本原则很容易就会被螃蟹钳子夹住,秒变螃蟹捉人。初试抠螃蟹的小孩子几乎都被螃蟹俘虏过,有了疼痛的记忆方能提高抓蟹的技艺。也有抓出癞蛤蟆和水蛇的机会,这种“艳遇”也是痛苦的回忆。我自抓到一次小水蛇后彻底不敢抠蟹了,因为我对蛇有天然的恐惧。
林马河的对岸是林马村,镇外村庄的人都喊镇内的小孩子们叫“街孩子”,凸显了镇内孩子的顽皮和喜欢捣蛋的性格。清清的河流是两岸孩子们共同玩耍的乐园,玩得高兴时称兄道弟,玩得不高兴时镇里娃娃们也经常隔着河岸与林马村的娃娃们用弹弓及石头进行战斗。头皮血流的情况也发生过,最后都是村干部出面调解。
林马河是孩子们夏天游泳沐浴的天然场所,间有年份会有小孩子出现溺水意外。记得小学四年级暑假时,因为有类似突发异常事件,学校紧急召集回校开会,禁止孩子们去林马河游泳。班主任颜老师挨个盘问昨天谁去林马河游泳了,问了前面几个男学生,都否认了这个可能被惩罚的行为。等到盘问我的时候,由于紧张说得有点结结巴巴,马上被识破了。与其说是老实,不如说是意志太不坚定了。
“招供”之后就是“诱供”,问我和谁去的林马河游泳,我如实把前面已经否认的一个调皮男同学“供”了出来,这下捅了马蜂窝。老师把男同学拖出教室,临门一脚让我印象深刻,这一脚跪了、也招了。那时的农村教育被老师踢一脚屁股也是常事,只是男同学看我的眼神到现在我都觉得亏欠他太多太多。
林马河沿河两边是成片的树林和竹穗槐(一种编制农村生产容器的细长枝条)。树林里有杨树、国槐树、柳树,还有一些记不得名字的树木。口镇东街村的果园也在河边:果园里的桃子、苹果是诱惑小孩子们最大的兴奋点。总有大胆的孩子找个木篱笆的缺口钻进去偷个果子吃,十有八九会被六组的老护林员魏广木发现。
魏家广木老人是果园和森林的护林员,一辈子单身,一辈子护林。每天的工作就是整个树林和果园到处巡视,极为负责任,也是小朋友眼中的可怕之人。每年果实成熟或者有人偷砍树木或穗槐时,总能听到他扯着嗓子骂人的吼叫,听到树林小路刷刷刷的脚步追赶声,还伴着“小兔崽子,你给我放下”的叫骂,这似乎成了每年夏秋季节的固定场景。
图2 2007年的西街地里湾,目前已经水枯被填埋
古镇西面护城河外围水系也很丰富。四五公里外的赢汶河也是莱芜地区的著名大河流,上游来自雪野湖水库。赢汶河和林马河都向南流向,一起汇入莱芜城西面的大汶河。汶水西流也成为莱芜八大景观之一。
在西护城河外侧、顺香斋酱园西侧还有一个很大面积的水域,是西街村的地里湾。地里湾毗邻旧时的姚口路边,水源可能和西街村的七星泉有关,也是我们夏天常去游泳的天然泳池。古镇北面的外围水系是莱芜电池材料厂南侧的一条古老河流,叫水河寺沟,上游是有古泉水的泉头村。千年古泉的水源充实着这条水系,也曾经是古镇孩子们的乐水乐土。
地下水系
地下水系也是千年古镇的一大特色。莱芜地方文史学者魏佑湖先生曾经专门写过一篇网文《莱芜口镇的泉水》,文中系统描述了千年古镇以及现存的地下泉水。我印象深刻的是垂杨村乌江泉、垂杨泉以及附近的田庄泉。这个泉眼同处于古镇和港里村中间的洼地,由于泉水溢流较少,形成了一片水泽地。这块水域是古镇种植水稻和菱角的地方,是莱芜地区为数极少种植水稻的地方。
图3 消逝的乌江泉及泉畔的孔子观礼处
作为一个鲁中山区丘陵地带的古镇能够种植南方量产的水稻也是千年古镇的一个“奇迹”,但是由于水资源的缺乏和水泉的销声匿迹,现在已经完全不具备量产的条件了,徒留下乌江泉边孤独的“孔子观礼处”碑(图3,乌江泉及垂杨泉畔的孔子观礼处),其他尚有秃妮山下的南泉子及花水泉。南泉子位于林马河上游的东岸,依山傍水的位置,千百年来是附近村庄赖以生存的重要生活水源,当然,现代自来水都已经入户到家,饮用水的功能已经不是她的任务。每年回到古镇,我都要开车泉边看一眼,寻找一下上山打枣,下山饮泉的儿时感觉。
图4 秃妮山山麓的南泉子尚水流不断
图5 水流渐小的花水泉被损后未再整修
古镇地下水系的丰富还体现在生活用水方面。古镇配装自来水应该是1995年前后事情。早期,几万古镇百姓的饮水都是依靠井水。古镇的井水又被分为“甜水”和“懒水”,前者应该是可以饮用的泉水,后者就是含有大量盐碱的渗出水,一般不做饮用。
每个村都有固定的数口古井供水。古井大都是历史悠久,周边都用大石块围绕,取水可以单纯带钩井绳辅助,也有摇把式水车辅助的。打水也是要讲求技巧的,水桶下去了一定要提前摇摆翻转一下,“咚”的一声扣下去,让水桶口方向朝水面沉下去方能灌满,否则水桶就飘在井水表面,刚刚学习打水的人往往要训练很多次以后才能掌握诀窍。
我们家对面的口镇管区机关小院里就有一口井,因为是“懒水”,只能用来洗衣服用。家里饮用水取自进士胡同北端二百米远左右的那口古井,取水后两端带铁链钩的扁担一端挂一个水桶,要小步谨慎地用肩膀担回家倒水缸里贮存,步子大了就容易共振,水就溢出到路上浪费了。母亲是最初挑水的主力,后来哥哥有点力气了,但是个子还不够高,就把两端铁链钩挽个结去挑水,这样水桶就不会蹭到地面了。但是偷懒没水喝的时候也少不了挨骂。
七十年代末,古镇开始流行“压水井”,一套简单的机械装置,反复按压后通过负压吸引获取地下水。那时候家家户户开始在自家院子挖水井。在父亲的指挥下,我们家便在小院的西侧开挖水井。记得是夏天暑假开挖,哥哥中学学了滑轮原理,我们在地面用三根粗木棍支起工程架子,上面固定两个小滑轮,几个人轮番开挖下去,竹穗槐编制的圆形小筐子上上下下的运出地下土壤。挖到三四米深的时候,还曾端着饭碗下去吃饭乘凉,后来发现呼吸憋得厉害,就不敢了。继续深挖的时候我们就把炉灶风箱移到井边“助阵”, 一个人在地下作业,一个人在地面用炉灶风箱接一根管子向井下送空气。六米深的时候渗水即可见。又继续深挖到七米左右,大量泉水汩汩而出。井口篷盖水泥板,塑料水管顺送至井下水中,上端接上压水的机械硬件,导引水辅助下按压几十下很快就出水了。一个家庭重大工程宣告完成,从此告别挑水生活。
这口水井源头是地下泉水,水质口感极好,服务了家庭近二十年,也让好多邻居受益良多。镇供销社吃“国库粮”的雷大爷是父亲好朋友,专门定做了小铁车和大铁水桶,每周例行二次自己或者让孩子来我家运生活用水。雷大爷家运水的队伍也在变化,最初是雷大爷亲自运,后来是大儿子,大儿子城里工作后上高中的二儿子接棒运水,二儿子上大学后小女儿接棒。九十年代自来水入户到家后,这口井逐渐被闲置了。再后来雷大爷的女儿也出嫁了,再后来十年,一口肥城口音的雷大爷也永远离开了这个他工作近六十年的古镇。
图6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家乡使用的压水井
水秀山青吐丝口,千年润泽岁月悠。清朝康熙年间莱芜县令叶方恒在诗中写到:山里寻山山更幽,草堂无路水闲流。大概描绘了莱芜地区水泽乡里的故时乡貌。这些年旅住过安徽水乡宏村,看过江南乌镇,漫步过秦淮河岸,岁月回转,其实刻入脑海的还是家乡的水系。(写于2025年7月)
作者:魏俊吉,汉族,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口镇街道办事处东街村人,现就职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杂志》、《临床神经外科》、《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中华神经创伤杂志》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卫健委卫生应急处置指导专家。喜爱摄影与文学。
正规的实盘股票配资平台,配资炒股网站,如何炒股配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