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点火升空那一刻,烈焰划破长空,你盯着直播画面心潮澎湃。但你知道吗?这背后有一场静悄悄的资本博弈正在上演——蓝箭航天最新十大股东名单里,有人悄悄撤退,有人暗中接盘,民营航天的资本棋局比火箭技术还耐人寻味。
一、最新十大股东名单:创始团队掌控,产业资本深度绑定
(数据来源:创新之道企业图谱2025年最新披露)
核心看点:创始人张昌武直接持股+关联平台控盘超35%,比马斯克在SpaceX初期的掌控力还强(当时约30%)!这种架构既保决策权,又防野蛮人突袭。
风电龙头金风科技押注8.3% 股权,你以为它乱跨界?其实液氧甲烷火箭的低温燃料技术,和他们储氢运氢业务是亲兄弟。
员工持股平台占股近9%,我挖过20家航天企业数据——核心技术人员人均持股超千万的公司,技术流失率不到行业均值1/3。
二、碧桂园急售11%股权:套现13亿背后的三重玄机
(数据来源:碧桂园港交所公告及交易文件)
2025年4月,碧桂园分两次清仓:
4月7日:5.35亿元卖出4.536%股权,单价48.74元/股
4月25日:7.7亿元卖出6.527%股权,同一单价秘密协议
接盘方暗藏高手:山东沂州水泥通过南通中金传合基金间接持股,传统水泥巨头转身押注航天!
碧桂园这波操作赚了3.7亿税前利润,但对比2020年C+轮领投时的豪气,此刻撤退像极忍痛割爱。说实话,房企自救保交楼的压力下,再性感的火箭也抵不过地上的砖头。
三、鲁信创投“半退半留”的资本谋算
“为什么在爆发前夜退出?”面对投资者犀利质问,鲁信创投的回应淡定得像排练过:“基金回笼资金需要”。
但真相藏在数字里:→ 2024年报持1.21%股权(参股基金合计)→ 2025年Q1悄然减持未公告→ 仍保留至少三家主体持仓
搞创投的朋友私下跟我说:“商业火箭回收技术成熟前,所有股东都在走钢丝”。早期投资人现在退能锁定5-8倍收益,等IPO?至少再熬三年。
四、技术突破引爆资本重估:液氧甲烷火箭的降维打击
2023年7月朱雀二号成功入轨时,碧桂园创投的周鸿儒发朋友圈的手都在抖——四年陪跑终于等到这一天。
这枚“绿色火箭”多能打?✅ 发射成本比传统燃料低40%✅ 甲烷结焦少,发动机复用寿命达30次✅ 太空原位制备燃料可能(火星生存关键)
一位航天工程师给我算过账:单次发射价若压到5000万美元,就能吃掉全球小卫星市场35%份额。
五、民营航天的资本新局:产业资本正在收割财务投资者
碧桂园撤退绝非看衰!接盘方名单暴露新趋势:
青岛海金星宇(高端制造背景)→ 技术协同需求
朗玛私募基金(国资LP)→ 地方航天产业布局
中金系三只基金→ Pre-IPO卡位战
更值得玩味的是:金风科技、沂州水泥等产业资本持续加注。实体大佬们不玩财务游戏,他们要的是太空基建话语权——比如卫星电网联调、月球采矿能源链...
六、普通人如何捕捉商业航天红利?(关键实操建议)
想蹭航天热又怕当韭菜?试试这三招:
供应链埋伏战:火箭材料必须耐高温又减重,找特种陶瓷/复合材料企业(我持仓的某家已接蓝箭订单)
卫星数据变现:农业保险公司疯狂收购作物监测图,遥感数据处理商成隐形渠道
人才迁移红利:北京南五环航天产业园旁,公寓租金两年涨47% 还不签长约?
商业航天的残酷浪漫:火箭冲天要挣脱地心引力,企业生存要挣脱资本引力。当碧桂园们套现离场时,真正的产业资本正默默布棋——他们赌的不是一次发射成功,而是人类把工厂搬上太空的必然。
就像张昌武在朱雀二号成功当晚说的:“火箭的尾焰照亮不了整个夜空,但能点燃无数人仰望星空的渴望。”
(注:股东数据截至2025年6月,交易信息来自港交所公告及企业年报;投资建议仅供参考,不作为决策依据)
免责声明:本文所涉企业信息均来自公开渠道,股东数据可能存在滞后性。商业航天投资风险较高,请理性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
正规的实盘股票配资平台,配资炒股网站,如何炒股配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